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投資煤氣 百元變十四萬

恒指以 1964年 7月 31日為基數日(指數=100點),最初只有 30隻成分股。經過 40多年的變動,到現在只剩下 7隻股票仍然屬於恒指成分股。這 7隻「死剩種」,哪一隻表現最佳呢?


筆者曾經嘗試尋找這 7隻股票過往的股價和派息資料,最終從 Datastream中找到相關資料,最早可以追溯至 1973年 1月 1日。要比較各間公司的投資回報,我們不能單單看股價升跌和股息有多少。在過去 30多年,公司可能將股票分拆,或者合併,亦有可能分派紅股、配股,或者回購股份,故此我們必須調整公司股票價格,去反映上述因素。然後再加上經調整股價後的股息,並假設所有股息用作購買同一股票,便可以找到長期持有這隻股票的總回報。 資料顯示, 7隻自 1964年到現在依然「健在」的恒指成分股,煤氣表現一枝獨秀,遠遠拋離其餘六隻股票。假設投資者在 1973年 1月 1日持有市值 100元的煤氣公司股份,並且將歷年股息繼續投資購買煤氣,這 100元的最初投資到 2010年 6月底已升值至超過 14萬元。 37年半上升了千多倍,每年增長率達 21.4%,遠高於同期恒指約 13%的增長(指數升幅加每年股息)。 現時煤氣公司主席李兆基,是在上世紀 70年代末期開始增持該公司股份,到 1983年成為大股東並出任公司主席。若由 1983年開始計算,煤氣每年的增長(或回報)率,更達到 24.3%。由此可見,李兆基確實眼光獨到,不愧被股民封為「亞洲股神」。 緊隨煤氣後面的是由李嘉誠控制的港燈,每年增長率 16.5%,較煤氣低約 5%。但不要看輕這每年 5%的回報率,若以 37年半累積計算,連本帶利可以相差近四倍。 1973年用 100元投資港燈,到去年底升值至約 3萬 1千元,但若投資煤氣,則可獲超過 14萬元,相差近四倍。 本地的另一間電力公司,長期表現略遜港燈。但中電由 1978年至 1993年,曾經出現過 15年黃金時期,每年平均增長率超過 30%(即兩年半翻一番)。 1992年中電獲政府批准延續利潤管制計劃 15年至 2008年,以及投資 600億元興建新電廠和其他輸電設施,更令股價攀上高峰。之後本地電力需求增長放緩,中電的增長大幅放緩,每年回報只得 6%。 滙控的投資回報表現排第四,每年增長率 15.3%,略低於中電。但我們若計算滙豐銀行在 1990年宣布重組結構成立滙控,變相遷冊英國,到 2003年滙控收購美國消費融資公司( Household International),這 13年間每年增長率達 30%,可算是滙控的黃金時期。之後美國業務出現嚴重虧損,滙控表現一落千丈, 2003年至今出現負增長。 和黃亦曾經歷過高速增長。自李嘉誠在 1979年成功收購和黃,到 1999年以高價出售英國電訊業務( Orange),賺取過千億元利潤,這 20年和黃的每年增長率超過 30%。但自 2000年後,股價便受 3G投資虧損拖累,至今已下跌超過一半,大幅拉低和黃過去 37年半的投資回報。至於太古和九倉,表現一直較為平穩,每年增長與恒指相差約 1%。 過去數十年,煤氣為何能夠脫穎而出,股價表現跑贏滙控及和黃?筆者日後再和讀者分析。 (林本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