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虎媽虎爸系列 - 3大港孩成功基因


人稱「媽打」的前高官李麗娟,今年66歲,做了30多年公務員,一直享受鐵飯碗、住宿舍,沒想過退休理財,直至有師兄點醒,方驚覺公務員也要為退休做準備,堅信磚頭才最保值。不過「媽打」也曾因買錯基金損手數十萬元,也覺得投資衍生工具如賭博,現在只會「小賭怡情」,低買高賣藍籌股賺差價和收息,高風險的絕不碰手。另一女強人前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也在兩年前退休,現靠收息收租過活,雖已離開工作崗位,仍心繫服務對象,過往接觸不少基層家庭,「對於基層 來說,他們要面對的不是投資問題,而是最基本理財的問題。」正因如此,她認為基層大眾更需要社會保障和正確的理財知識。

李麗娟在政府工作逾 35年,公務員生涯連假都難放,自然疏於打理財富。「媽打」回想,除了手持大藍籌匯豐(00005),買樓幾乎是她退休前的唯一投資,其理財之道是簡單不 過的媽媽智慧,但她認為永不過時:「好似我阿媽教落,第一唔好先洗未來錢,盡可能賺到的儲錢,第二是有機會就買樓,磚頭先最信得過。」話峰一轉,她立即告 誡其他退休人士︰「好多衍生工具、股票是賭博,嬲到我死。」

「媽打」不介意分享10多年前的慘痛蝕錢經驗。當時她還在政府任職,很難想像眼 前這位精明幹練的前女高官,也會像大家的師奶媽媽一樣,耳仔軟聽銀行職員推銷買入基金:「都係自己唔謹慎,他們經常在我最忙開會時打給我,告訴我有個 Fund(基金)回報好好,十多二十萬就可以買。聽得多,我又唔想她煩,咪叫佢買囉。」

損手知錯 穩陣買藍籌

李麗娟說,輸得 多才懂肉痛,尤其是像她的一輩人,身邊朋友普遍都相信銀行會好好替自己管理財富,很少尋根究柢,結果她「連中三元」,每次買基金都輸錢收場,共損手數十萬 元:「其實有人向你推銷,好多問題要問,這個基金是甚麼?包括哪些股票?過去回報是怎樣呢?以前銀行是好朋友,(客戶經理)幫客戶管理儲款,但依家管理你 的錢,又要幫銀行搵錢,多了很多衍生工具產品。我唔怪下面班細路女,是銀行老闆想賺錢。」

除了基金,她更認為投資衍生工具如賭博,絕不碰孖展和牛熊證,但仍有做具保本成分的外幣掛鈎存款:「我們60多歲人都要學,唔可以因 為衰過就唔學,因為錢是會Devalue(變得不值錢),要識投資。」她談到自己手持加幣貶值的對策,「一年間加幣由兌7個幾跌到5個幾,但我做 Linked(外幣掛鈎存款),起碼一年都有5%賺番。」

至於投資股票,她大多會專攻藍籌股,低買高賣,賺差價兼收息:「股票我覺得都是賭 博,所以只買大藍籌,Buy low sell high。之前港交所(00388)我180多元買了,彈上去217元,我就賣掉。有時會聽專家意見參考,睇匯股價夠唔夠低,係唔係可以等多陣,但我一定 唔係玩身家,身家應該要擺在磚頭。」

磚頭可靠 捕低位入市

李麗娟說,小時候爸爸生意遇上困難,媽媽聽從風水先生所言,將手頭 的幾個物業悉數賣出,用作周轉和轉運,結果一家後來只好租樓,也成為一筆大開支,令她相信擁有自己的磚頭才最可靠:「租樓好像扔錢落鹹水海,所以咬牙切 齒、辛苦點都要買樓。」媽打笑說,做政務官埋頭工作,好處是少外出消費能儲錢,自己約30歲時女兒出世,就在花園街買了一個400多平方呎的單位,當時首 期也是兩夫婦和奶奶夾份支付。

她覺得年輕人無論如何艱難,都應盡量儲錢,靜候時機買樓:「細路仔儲到錢,間樓幾細間都要買磚頭,捱過頭幾年就無咁辛苦。每個年代都有難處,好像九十年代供樓的利息有逾10%,唔係依家先特別難。」

李 麗娟後來和家人搬進何文田政府宿舍,之後沒想過再置業,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重新想到買樓,既為自己,也為下一代打算:「當時師兄陳祖澤(前政務主任)提我 們,要諗退休後無宿舍住哪兒,仲要諗埋仔女住邊。因為人工開始加得慢,追唔上通脹難供樓,我們可能除了自己個間樓,都要幫埋下一代。他又咁不幸講中,依家 後生仔唔少都要父母幫。」

1991年,她見樓市轉勢向下,有單位更跌價近200萬元,即果斷入市,在灣仔置業自住十多年。她說自己也有點幸 運,在沙氏前一年賣樓,改為租樓:「但租樓每個月要幾萬元,交租交到肉赤,租約完就唔再租。」租約期滿時碰巧疫情完結,於是2003年8月她在樓市低位再 入市,買入單位較同年初劈價近500萬元。

分散注碼 海外樓收租

她說現時住宿舍的公務員,或公司提供住宿的人要未雨綢繆,老 年沒有自己的安樂窩,退休生活質素下降一大截:「錢(現金)會一直貶值,你以為儲的錢等到退休夠用買樓,但已經唔夠用,住慣宿舍幾千呎退休要租幾百呎的 樓,真係『大屋搬細屋,唔見一籮穀』。有Benefit都要留有餘地,唔謹慎理財,日後無儲蓄、無長俸,生活就唔同。」

過去十多年,港樓幾乎一直穩步上揚,政府又推辣招限制投資客,李麗娟也將目光投向近年港人熱衷投資的海外樓市,在外國買樓收租,李麗娟說回報也不俗:「所以你們(年輕人)一定要買樓。我的Portfolio(資產配置)會分散,但樓佔大多數,衍生工具只佔好少。」

方敏生﹕基層更需理財

提到理財,很多人覺得有「財」才可「理」,前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覺得理財是剛好相反,先學理財,才會有財。

方敏生於香港大學社工系畢業後,加入李鄭屋邨的基層組織「基愛」服務,後來任社聯行政總裁,一做便是12年。

兩年前她宣布不再續任社聯行政總裁,連其他公職也一併辭去,令很多人感到意外,其實她一早有全盤計劃,要在55歲退休。她說,打從工作開始,便思考「退休時每月會否有額外收入?如何作投資令自己有定期收入?」等問題,直到40歲時,退休計劃更具體。

她 先預計退休後每月生活開支,再作出相應投資,同時也提早為自己購買醫療保。「不知自己活到幾多歲,也不知會否有疾病,所以我為自己準備一份醫療保,因為人 老醫療費用一定大,尤其面對嚴重疾病。」她並在退休前供滿自住的一層樓,也有物業收租,現時除了在港大兼任教職外,部分收入來自投資利息和保險,早已作好 退休生活的財務部署。

財務起落 學未雨綢繆

過往因工作關係,接觸不少基層家庭,方敏生直言現有制度給基層退休保障不足,「我收入穩定,可以自己預備到,但基層人士收入不穩,每月儲蓄不足,即使強積金也是退休時一筆過取回,並非穩定收入,對他們的退休保障也是不足。」

她又發現不少有子女的基層家庭每到9月開學便陷入財困,「一開學已借錢,有多於一個小朋友的尤其困難。」有些基層家庭基本上是「月光族」,即使領取綜援,社署審批需時,也未必能即時發放緩和財困。

面 對這樣的情況,方敏生建議基層家庭先要清楚自己一年12個月的「財務起落」,例如有子女的家庭,9月必定增加開學支出,便要在前一兩個月更慳儉,咬緊牙關 做儲蓄。除應付9月突然增加的開支,也要有一點儲備應付突發事情,特別是有小朋友和長者的家庭,「因為家庭責任是持久的,加上有很多意外會發生,突然失 業、生病等,所以每個家庭要預計風險,準備一些小儲蓄。」

倘遇財困 快尋求協助

金融風暴時,她遇到很多家庭變負資產,「他們去借大耳窿,或覺得碌了卡才算,不知道風險何在,結果債疊債。」當家庭遇上債務問題,便引伸出更多家庭問題,方敏生認為若遇上債務問題,要懂得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或社會福利的債務支援。

至於基層人士的退休,她認為長遠而言,要靠政府政策支援,其中一個方法是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另一方法是落實強積金「核心基金」,減低強積金「縮水」的風險。

根據政府及積金局的建議方案,強積金計劃下須設立「核心基金」,按積金局所訂立的劃一策略作投資,隨着計劃成員的年齡調低投資風險。此外,「核心基金」的管理費用不可高於每年管理資產的0.75%。若建議能在今月獲立法會通過,最快可於明年2月推出。

撰文:伍嘉雯、梁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