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2011's 收集5

換馬
賣出 592 1881 
買入 939 3998

3998 2.27 #22000
939   6.15 #5000, 6.07 #8000
此次換馬2隻股票均符合待熊基金最低要求,如建行業績符合,定會繼續收集

投資組合比率 

銀行  35.2%
人和波斯登银基 33.92%
人壽 招商基金 16.93%
Others SoHo 13.95%

 
投資第一格言:     持續創造現金流 ;
第二格言:         不要忘記第一格言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王震宇 : 樓價明年底前再升20%

陸振球專欄
王震宇﹕樓價明年底前再升20%文章日期:2011年7月5日

於09年中預測樓價在2010年底前再升32%的前瑞銀集團亞洲房地產研究部主管王震宇,結果樓價真的在他預測期間升了接近3成,他去年11月接受筆者訪問時,認為香港樓價將重返97年水平,結果「再中」。王近日離開瑞銀,轉而成立發展地產項目的基金公司Bricks & Mortar,他認為樓價縱然出現調整,明年底前仍可繼續再升2成。
短線而言,這位「大好友」認為樓市會有調整。「中原指數升到100點,早就知道政府必定會出招,而且100點肯定是阻力。但我相信,明年底中原指數仍會升上120點。」2013年又如何?他說太長遠,不去估了。
王震宇批評,「現時市場上充斥很多短視性的評論,懂得以結構性分析的人不多,亦少有舉出實際理據支持。至於他繼續看好香港樓價,理由後很簡單因,目前香港樓市整體租金回報率3.5厘,按息只有1厘多,兩者相減後仍有很大的安全系數。若果假設租金每年升一成,兩年後的租金回報會有4.2厘,「這樣的升幅足以抵消聯儲局加息2至3次。」
他表示,「目前房地產佔我總資產八成以上。」過去12年王震宇因為任職投行的地產研究部,買股票要申報,所以集中投資物業。他過往的投資成績不俗,據土地註冊處及公司註冊處的資料,王震宇名下的物業單位包括位於葵涌華景山莊、奧運站維港灣、尖沙嘴港景及九龍站擎天半島,分別於1999年、2002年、2002年及2007年購入,現時帳面總回報肯定不菲。
王說,買樓有兩大好處﹕「一是流動性低,逼你不要心思思炒出炒入。二是周期長,逼你要睇住整個周期的發展,在市底買,周期頂沽。」
他自小到英國讀書及工作,至1998年回港,到瑞銀任分析員。但當時他未在港買樓,反而在倫敦及悉尼買,直至2006、2007年,他發現倫敦及悉尼的淨收益率(即租金回報減去按息)愈來愈差,甚至變成負數,就開始沽出。
至於買香港樓,則是2001年前後的事。「當時淨收益率有4、5厘,很難會輸的。」但他買了之後,還要捱過政府出售大量居屋,最後還有SARS一擊,樓市才見底。王在2003年跟他的師父林奮強一同撰寫報告,預言樓價兩年看升六成,結果相當準確。
王震宇買樓的大原則,包括他經常掛在口邊的是淨租金回報率,只要買樓收租,收益率能高過按揭息率,樓價便有支持。「但同時都要考慮經濟前景,因為若果租金走勢是跌,收益率便要重新再計。」
現時的局面,他認為歐美經濟未來很難大幅增長,現在說去英國或美國執平貨,未免言之尚早。「英美樓市還要再跌多一,若果兩國政府再印銀紙托市,香港這邊樓市一定跑得快過英美,為何我現在要過去買?」 內地的樓市亦不是他的選擇。「全國大城市租金收益率不高於2厘,與2004至05年普遍8至9厘相距甚遠。」所以他仍未有意沽出港樓套現。
至於買樓選擇那一區好呢?「奧運站的租金回報看來比九龍站好,而且整個西九除了瓏璽之外,只有信和有一個盤及柯士甸站上蓋,供應開始減少。港島西亦會有地鐵線支持,整條西鐵及東涌線沿線都可以考慮。」他在運用基建及供應去分析。將軍澳因為供應多,回報不會高。「總之東面我不太喜歡,包括港島東在內。」他說政府公布了十大基建,買家可沿這方向考慮。特首提出的十大基建工程,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啟德發展計劃、沙中線、南港島線及新郵輪碼頭等。
撰文﹕陸振球 (明報地產版主管)

陸振球 (明報地產版主管)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什麼是期權 ?

什麼是期權 ?


期權也是一種遠期合約, 寫明到了期雙方要實行合約上的條款. 我們最常見的是恒指期權, 有現月, 下兩個月及之後的三個季月( 季月指三月, 六月, 九月, 十二月), 還有之後的六月和十二月; 因為是歐式, 所以會到月尾才可以行駛, 結算會在每個月最後交易日的前一日(如同期指). 期權是有莊家制, 他們負責開價及維持流通量, 但不一定要接你的貨的, 所以買賣太遠期合約要小心, 可能會平不到倉的.

在上面的期權報價版 :紅及綠的數字是成交了的期權金, 一點等於 HK$50, Vol = 成交了的張數, Bid = 排入的張數, Ask = 排出的張數.
左邊是 call options
buy call = 買升 (風險是輸掉期權金)
sell call = 買跌 (風險如同期指係無限, 但盈利就是收取期權金)
右邊是 put options
buy put = 買跌 (風險是輸掉期權金)
sell put = 買升 (風險如同期指係無限, 但盈利就是收取期權金)
中間是"行駛價"

有幾種玩法 :

Long (買家 = Buyer)

  1. 月尾結算, 恒指同"行駛價"之差是正數就是你的盈利 (睇你 buy 了 call 或 put)

  2. 月中平倉, 先 buy (開倉)/ 後 sell (平倉) call 或先 buy(開倉)/ 後 sell (平倉) put 來賺期權金之差價, 一點等於 HK$50.

記住, 平倉一定要做返同一個月份及同一個行駛價才可以平到倉的.

Short (賣家 = Writer)

如果你是 buy = long option
call 在某個"行駛價", 就要恒生指數高過"行駛價"你才有錢賺.
put 在某個"行駛價", 就要恒生指數低過"行駛價"你才有錢賺.

例如(取價由以上的圖): 你今日在行駛價 13000 用 150 點 buy 了一張四月期權, 到了月尾恒指去到 13400 結算, 這樣你就賺了 (13400-13000)-150=250 x HK$50 = HK$12,500. 買時你要先交 150 x HK$50 = HK$7,500, 到了結算後你才可以取回賺了的 HK$12,500 (沒計用費).

如果你是 short = write option
你就只收取期權金, 就是你賣個合約給人, 人家輸的, 你就賺, 但人家贏的, 你就要補錢出來給人.

以上面例子, 如果大市月尾在 13000 以下結算, 這樣你就可以得到 150 x HK$50 = HK$7,500, 但如果大市在 13400 結算, 這樣你就要補 400-150=250 x HK$50 = HK$12,500 給人

期權分價外(out of the money), 平價(at the money)及價內(in the money): 如果大市現是 13000, 行駛價13000 就是平價期權; 在上面個圖來睇, call 那邊, 行駛價小過 13000 就是價內(因為恒指減行駛價是正數, 代表賺緊錢), 行駛大過 13000 就是價外(因為恒指減行駛價是負數, 代表沒有錢賺, 結算起上來是廢紙一張). 在 put 個邊, 行駛價大過 13000 就是價內(因為行駛價減恒指是正數, 代表賺緊錢), 行駛小過 13000 就是價外(因為行駛價減恒指是負數, 代表沒有錢賺, 結算起上來也是廢紙一張).

因為這種期權的期限只是一個月, 所以好快到期及期權金內包括了時間值, 就算大市不多升跌, 你都會輸掉時間值 = 期權金委縮, 所以只是做 buy option 通常贏錢的機會好微, 除非你跟到大市的走勢; 反而 write option 贏面高, 但風險也極高. 純做一邊或雙邊 write options 是個火中取栗的遊戲. 期權, 千變萬化, 可以做套戥又可以做對沖; 例如你買了一張期指, 為了保險可以再買多一張 put option 套住, 技巧是在那一個行駛價買及幾時在什麼位去拆倉. 你也可以為了減低風險, 用同一個或不同的行駛價位同一時間做 call/put或用不同月份來套住, 當然用這方法你的成本會大了及利潤小了, 但在大市有大波動時就安全了好多.

一些簡單的期權策略 :

馬鞍式 (straddles)

馬鞍式長倉(long straddle) : 買入相同行使價及月份之 call 及 put 各一張. 例如 13000 用 150 點買一張 call 及用 496 點買入一張 put. 好處是如果大市向任何一邊大突破你都有錢賺, 但要升或落過了 150+496=646 你才有錢落袋, 所以這策略只適用在大市大波動時. 你也可以如果例如大市先跌後升, 先平 put, 後平 call. 壞處是如果大市無了波動在窄幅橫行後在 13000 平價結算你兩張都要輸. 馬鞍式空(短)倉(short straddle) : 同馬鞍式長倉一樣, 不過你就不是買入而是沽出. 對家輸的你就贏, 對家贏的你就輸; 分別是長倉是輸有限, 只輸期權金, 賺無限, 但空倉是輸無限, 賺有限, 只賺期權金.

勒束式 (strangles)

勒束式長倉(long strangle)買入相同月份 call 及 put 各一張, 但張 call 的行使價就要高過張 put 的行使價. 例如: 13400 用 52 點買一張 call 及在 12000 用 85 點買一張 put. 好處就是你付的期權金會少些, 但同馬鞍式策略一樣, 要大市大波動時你才有機會賺錢的. 壞處是兩張都是價外期權, 變廢紙的機會好大. 勒束式空(短)倉(short strangle) : 同勒束式長倉一樣, 不過你不是買入而沽出, 這也是最多人做的組合, 因為大市好多時在一個月之內好少機會會升或跌這麼多除非是股災, 所以有一定的風險. 長倉輸有限, 賺無限, 短倉賺有限, 輸無限.

跨期 (calender spread)

跨期長倉(long calender spread) : 同一時間買人一張下月 call 及在同行使價沽出一張現月 call. 這策略會用在如果你認為大市會長期升, 但因為下月期權貴在時間值, 所以你會用收到的現月期權金來減低成本. 跨期短倉(short calender spread) : 同一時間買人一張現月 call 及在同行使價沽出一張下月 call, 為了保障大市不升你都可以收取效高的期權金, 又萬一大市升你都買了保險. 這策略在拆倉時要小心, 因為如果一張到了期, 另一張沒到期, 到時要找第二個策略或平倉去保持利益.

蝴蝶式 (butterfly)

蝴蝶式跨價認購長倉(long call butterfly spread) : 沽出一張行使價較低的 call, 買入兩張中間行使價的 call 及沽出一張行使價較高的 call; 例如上面圖, 沽出一張 12400 call 用 445 點, 買入兩張 13000 call 用 150 點及沽出一張 13600 call 用 30 點; 這組合只會在大市大升或大跌時帶給你利潤, 如果大市不多升跌你就會輸錢. 蝴蝶式跨價認購短倉(short call butterfly spread) : 買入一張行使價較低的 call, 沽出兩張中間行使價的 call 及買入一張行使價較高的 call; 例如上面圖, 買入一張 13000 call 用 150 點, 沽出兩張 13400 call 用 52 點及買入一張 13800 call 用 17 點; 這組合如果大市在中間價結算你就賺錢, 但如果大市大上大落你就要輸錢. 蝴蝶式跨價認沽長倉(long put butterfly spread) : 沽出一張行使價較低的 put, 買入兩張中間行使價的 put 及沽出一張行使價較高的 put; 例如上面圖, 沽出一張 12000 put 用 85 點, 買入兩張 12400 put 用 189 點及沽出一張 12800 put 用 374 點; 這組合效果如同蝴蝶式跨價認購長倉. 蝴蝶式跨價認沽短倉(short put butterfly spread) : 買入一張行使價較低的 put, 沽出兩張中間行使價的 put 及買入一張行使價較高的 put; 例如上面圖, 買入一張 11200 put 用11 點, 沽出兩張 11600 put 用 33 點及買入一張 12000 put 用 85 點; 這組合效果如同蝴蝶式跨價認購短倉.

合成組合(synthetic)是用期權去對沖你手上的股票.

除了佣金, 買賣者還須每張交 HK$10 徵費. Buy call/put option 只須付期權金, 但 write option 就要先付按金.
其餘費用資料可以參考香港交易所網頁

在香港交易所期權種類, 還有小型恒生指數期權, 是恒指期權的五分之一及股票期權, 以股票來交收的.





股票期權買賣如同恒指期權, 分別是恒指期權是用現金交收, 而股票期權是用股票交收的, 所以要明白股票期權的運作, 先要明白恒指期權的運作. 第二個分別是恒指期權是歐式, 要月尾才可以行使, 但股票期權是美式, 可以隨時行使.

一 張股票期權合約代表一手股票, 以上面圖表匯豐就是 400 股. 例如你買入一張 115 行使價匯豐 call 用 3.48 期權金, 就是說, 你要付期權金 400x3.48=HK$1,392. 如果匯豐在兩個星期後升到 120, 個期權金會跟隨上升, 到時你可以選兩個方案 :

1. 用高些期權金沽出一張 115 行使價匯豐 call 來賺期權金之差價.

2. 行使權利用 HK$115 換 400 股匯豐股票, 這樣你的本錢會是 (400x115)+HK$1,392=HK$47,392. 如果你當時在市場買 400 股匯豐你要用 400x120=HK$48,000 (全沒計佣金及費用)

如果到了月尾結算, 匯豐股價在 HK$115 或之下而你不去行使, 這張股票期權就會變廢紙的了.

如 果你想 short (write) 股票期權 call 收取期權金, 成為買股票期權 call 的對家, 好多證券行都會要求你有股票在倉內, 預防給人行使(也是一個最保障 Writer 的條件). 如果你預期大市會有一段時間牛皮橫行或下跌, 你可以用這方法來收取利益.

如果你預期大市就來大趺, 你可以例如上面圖表買一張 120 行使價匯豐 put 用 3.50 期權金. 你要付期權金 400x3.50=HK$1,400. 如果匯豐在兩個星期後跌到 116, 個期權金會跟隨上升, 到時你可以選兩個方案 :

1. 用高些期權金沽出一張 120 行使價匯豐 put 來賺期權金之差價.

2. 行使權利用 HK$120 沽出 400 股匯豐股票, 這樣你就會收回 (400x120) - HK$1,400 = HK$46,600. 如果你當時在市場沽出 400 股匯豐你只會收回 400x116=HK$46,400 (全沒計佣金及費用)

如果到了月尾結算, 匯豐股價在 HK$120 或之上而你不去行使, 這張股票期權也就會變廢紙的了.

如果你預期大市會有一段時間牛皮橫行或上升, 你可以用 short (write) 股票期權 put 來收取期權金, 成為買股票期權 put 的對家, 但你就要預備一筆資金去接股票.

其他股票期權買賣策略請參考本網頁 "什麼是期權 ?".

不是所有股票都有股票期權, 可以做股票期權買賣的股票名單在香港交易所網頁有登出來的. 其他資料可以參考:
http://www.hkex.com.hk/

期權金定價模式 :







什麼是窩輪 ?

窩輪或股票証分為認股證及認沽證兩種,
認股證是睇升, 認沽證睇跌.
這是一種遠期合約, 也是一種期權, 莊家同意在某個日期, 給持有人有權用某個價買或賣一定的股數, 持有人卻不一定要行使這個權利.
有些權證只會似現金交易, 還有一些是特種股証會以 X 來分辨. 買賣如同股票, 所以好受散戶歡迎, 但風險高過股票好多, 因為有時間限制, 就算你睇岩個市的走勢, 但在時間上吾配合都能輸錢的, 所以買賣要跟到大市的走勢及不可以長線持有, 因為好快就會到期的.

股証分美式及歐式, 歐式認股証只可以到了期才行使, 美式認股証就可以隨時行使,
但行使warrants 要"溢價"有 discount (負數)才有利益可圖, 所以好少人會行使股証.
(經濟日報有登出股証溢價及引伸波幅.)


買賣交易須留意 :

1. 輕微價內至輕微價外 ( 5%)
2. 到期日是三個月後或以上
3. 偏低引伸波幅
4. 市場持貨不高於 80%
5. 入市資金約買正股的 20%
6. 嚴守止蝕
7. 留意發行人報告

來自法興 :
http://hk.warrants.com/

其他 warrants網頁 :

http://www.aastocks.com/chi/warrant/default.asp

http://www.dbpower.com.hk

特種股証 : 
http://www.invested.hk


如果股証的換股價高於股票市價, 這股証就是價外. 如果股証的換股價低於股票市價, 這股証就是價內.

如果你手上的股証到了期, 你證券行會問你行吾行使, 但如果到期時行使價高過市價, 你當然不會去行使, 因為在市場直接買入正股會平過從行使中得到正股, 這樣隻股証就會變廢紙的啦. 如果行使時是以現金來結算的, 而你的股証是價內証, 這樣隻股証就會自動行使, 到時證券行或銀行會幫你把結算出來的銀碼存入你戶口, 扣除約一百元的手續費.




什麼是期貨 ?


期貨是一個遠期的合約, 寫明你到期要用某個價同某數量買或賣某樣貨品.
在股票市場最常見及最多人買賣的是"恒生指數期貨" :
玩 法是客戶要存入一定的按金後 (大期約 HK$43,250 按金一張), 才可以(開新倉)買入(也叫長倉)或沽出(也叫短倉)一張(或多張) 期指; 當你睇個大市會升時, 你就要買入期指, 當你睇個大市會跌時, 你就要沽出期指. 恒生指數升或跌一點就計你輸或贏 HK$50. 你可以隨時平倉, 就是說, 你當初是買入一張期指的, 這樣你就要沽出一張期指來平倉; 如果你當初是沽出了一張期指的, 這樣你就要買回一張期指來平倉. 期指可以買現月, 下月, 及之後的兩個季月(季月指三月、六月、九月及十二月), 但要平倉你一定要買或沽同一個月份的期指才能平到倉. 在每月最後工作日的前一天是結算日, 到時會自動結算你張期指是輸或贏幾多, 如果你想帶去下一個月繼續玩, 這樣你就要在差不多月尾在對你有利的位平現月開下月的倉. 你也可以讓現月自動結算及自行開下月的倉. 如果因為做錯了方向而導致你賬面輸錢, 這樣你就要(補倉)補回你輸了的銀碼維持足夠按金, 要不就會斬你倉的(強行幫你平倉為保無負債出現). 期指的風險是可以輸無限, 因為如果大市大波動, 係可以一時間輸幾百點是閒事, 有時要斬倉都來不及了, 所以我常同人講, 無十萬八萬就不要玩大期. 細期是大期的五分之一, 所以按金也只須五分之一; 一點等於 HK$10.
玩期指除了佣金, 還要給交易費用及徵費的, 但自動結算可以不須交佣金, 交易費用及徵費一樣要交; 可以參考港交所網頁 !
期指除了炒賣都可以用來做"對沖"或"套戥".
"套戥"是在某些投資工具上的差別可以做到獲利的效果,
例如期指對恒指是低水(恒指高過期指), 這樣你應該沽現貨買期指,
如果高水(期指高過恒指), 你就應該沽期指買現貨.
"對沖"是例如你持有現貨, 如果你認為大市有機會跌時, 你就可以沽期指做對沖來保持利潤, 因為在跌市中現貨上你會有損失, 但沽了的期指可以為你帶來利潤.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的手段與識別

以下所講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手段是會計師們最值錢的絕技,現在不少新股可以成功高價IPO吸水都是透過這些粉飾包裝,所以這手段是一眾投資者需要有所提防的惡魔。


轉載自: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簡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是一個很專業、很複雜的國際性問題,其手段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地推陳出新。文章對常見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的手段進行了系統地揭示,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幾種較為實用的識別公司財務報表資訊失真的方法。
 
一、財務報表粉飾的手段
 
()利用實物資產、股權置換的手法調節利潤 
這種手法通常為上市公司與母公司或其他關聯方所用,他們通過實物資產、股權置換的方式,達到其增加利潤的目的。譬如,世茂股份公司與上海世茂建設有限公司進行資產置換的決議,同意公司以所持有的上海世茂國際廣場有限責任公司18.375萬股權及現金6792萬元,與參股公司世茂建設所持有的上海世茂湖濱房地產有限公司50萬股權進行置換。如此一置換,世貿股份2003年年度業績同比猛增25倍。
()利用調節營業外收入或補貼收入粉飾年報 
這是ST公司慣用的手法。營業外收入是指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係的各種收入,它不是由企業經營資金耗費所產生的,不需要企業付出代價,實際上是一種純收入,不可能也不需要與有關費用進行配比。它不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對利潤的影響是暫時的,所以,營業外收入常常成為利潤的調節器 
()利用對存貨價值的調節進行利潤操縱 
首先,存貨計價的方法不同,對企業財務狀況、盈虧情況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期末存貨計價過高或期初存貨計價過低,當期收益都可能因此而增加,反之亦然。所以,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可以產生一定的利潤調整空間。其次,有的企業採用定額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時,將產品定額成本差異在產品和庫存產品之間分攤,本期銷售產品卻不分攤,以降低本期銷售成本。更有甚者,故意虛列存貨或隱瞞存貨的短缺或毀損,從而達到虛增本期利潤的目的。這樣的做法,雖然使上市公司當年的財務報表好看了,但卻為其今後的發展前景蒙上了陰影。
()利用調節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粉飾年報 
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被稱為會計報表中的垃圾桶聚寶盆,前者隱瞞潛虧,後者隱瞞利潤。年報不實的上市公司在應收款或其他應收款方面做文章,從而達到虛增利潤目的的手法屢見不鮮,一些上市公司往往把一些難以收回的應收款掛在賬上,以虛增資產。 
()利用計提手段結合會計估計調節利潤 
企業巨額計提秘密準備,使估計計提成了操縱利潤的一種普遍手段。秘密準備的手段一般有以下幾種:低估資產、高估負債、不反映某些特定資產的價值、擱置資產價值上漲時的機制調整。 
()費用減肥,利潤虛胖” 上市公司對當期費用進行調整,也可實現虛增利潤的目的。在實際處理中,一些公司往往利用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在建工程等科目進行調賬,在以後年度逐漸進行分攤,從而達到平滑利潤的目的。

二、財務報表粉飾的識別
 

(一
)不良資產剔除法
 
這裏的不良資產除包括待攤費用、待處理流動資產淨損失、待處理固定資產淨損失、長期待攤費用等虛擬資產項目外,還包括可能產生潛虧的資產項目,如高齡應收款項、存貨跌價和積壓損失、投資損失、固定資產損失等。由於不良資產是資產中的黑洞,是導致上市公司虛盈實虧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公司一個未引爆的定時炸彈,因此,在對那些存在高額不良資產的公司進行財務報表分析時,對不良資產進行剔除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在識別過程中,可以將不良資產總額與淨資產比較,如果不良資產總額接近或超過淨資產,就說明該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可能有問題。同時,也可以將當期不良資產的增加額與當期利潤總額的增加額相比較,如果前者超過後者,說明該公司當期的利潤表可能有水分 
()合併報表的分析法 
合併報表分析法,是指將合併會計報表中的母公司數和合併數進行比較分析,來判斷公司公佈的財務資料是否真實的一種方法。有的公司採取的粉飾報表手法比較高明,為了逃避註冊會計師和有關部門的審查,往往通過子公司或者孫公司來實現利潤虛構。因此,仔細分析合併報表有時也能發現其中的疑點,主要分析的是合併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利潤分配表和現金流量表。這種方法從基本的財務比率著手,分析公司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等,再反過來從側面發現公司財務報表可能存在的粉飾問題。 
()或有事項分析法 
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需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常見的或有事項有未決訴訟、未決索賠、稅務糾紛、產品品質保證、商業票據背書轉讓或貼現、為其他單位提供債務擔保等。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了對或有事項的會計處理方法,根據會計謹慎性原則,尤其應對或有損失進行確認或披露,但一些上市公司往往對巨額擔保事項隱瞞不報或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以減少負債,虛增利潤,蒙蔽廣大投資者的眼光。 
()偶然性因素剔除法 
這裏的偶然性因素是指那些來源不穩定、不可能經常發生的收益。常見的偶然性收入包括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收益、因會計政策變更或會計差錯更正而調整的利潤、發行新股凍結資金的利息等。將這些因偶然性因素發生的損益從企業的利潤總額中剔除,能夠較為客觀地分析和評價該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和利潤來源的穩定性。 
()重點會計科目分析法 
企業進行報表粉飾時,常常運用的帳戶包括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存貨、投資收益、無形資產、補貼收入、八項準備等會計科目。如果這些會計科目出現異常變動,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考慮該公司是否存在利用這些科目進行利潤操縱的可能性。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參與財叔講座

今日去左一個投資講座簡介會,由財務自由人-財叔主持。

其實之前已經睇左他的Blog分享樓市經驗。 現在記錄下本人最深刻的內容 

1: 他提到要學習成功人士的思維,不是死跟。本人非常認同! 

2: 死錢變生錢 

3: 風險管理很重要,有時一些買賣不是因為想賺更多,而是減低風險。

4: 記住只可換樓,不可賣樓。 

5: 績極面對困難,個人認為他的成功是他的思維不斷進步。 

6: 善代你的agent,律師及會計師 

7: 要買有明天的樓及逆向思考 

8: 要做一個有貢獻的人 

9: 淨租金回報率 

財叔好多fans,而且專師重道,又願意無私分享(有啲似kenneth Ho,他也好樂意分享經驗) 但最欣賞的是他做善事,起學校,而又影響左另一位朋友(我估可能係我其中一位blog友)起學校!以生命影響生命 

最後一句!
財叔!你今日影響我最大的就是做善事,起學校幫助有需要的同胞! 我一定會做這些事去貢獻社會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丟掉你的預測

預測資產價格的拐點是高難度動作

格林斯班幹過這事兒。他1996年說的“irrational exuberance” 後來成了名言。

當然他錯得很遠:早了4年。美國福特總統任內的財政部長William Simon 諷刺

經濟學家時說, 經濟學家對各種指標的預測帶著小數點,是為了顯示他們富有

幽默感。我很崇拜的一位基金經理曾經告誡我,Analyze,but do not predict 

(分析,但不要預測)。他說,對政治、經濟和企業我們都要認真研究,但不要預

測未來,不要預測股票指數的點位,或者單個股票或者房子在未來的價格,更

不要用錢去表達你的預測。當然,這位智者的意思不是叫我完全不做預測。

為投資者,我必須有一個最起碼的預測,我的投資終究能賺錢。

否則,把錢存到銀行不是更好嗎?這位智者解釋道,優秀公司的股票終究會上

漲,但是在時間上你是無法把握的。在有些情況下,你可能只需要等幾天或幾週

,但在另外的情況下,你可能要等幾年甚至更久。很多人聲稱自己是長線投資者

,但真正做到長期投資的人太少了,因為耐心的等待也許是一個考驗人的孤獨的

遊戲。當貴的股票變得越來越貴,便宜的股票變得越來越便宜時,即使最有信心

的人們也終於放棄了他們的信念。九十年代,很多投資者一直成功地抵抗了互聯

網泡沫的誘惑,但在那個泡沫即將破滅的關鍵時刻突然意志薄弱,功虧一簣。

界上有大量的對沖基金用數學模型作為投資的主要甚至唯一指導。比如,兩隻股

票的價格的相互關係,兩種貨幣的相互關係,股票與可轉換債券的關係,幾種不

同的利率之間的關係,不同商品的比價變動,等等。在一般情況下,聰明的基金

經理們可以通過數學模型或者回歸分析等找到這樣和那樣的規律。讓我舉一個過

分簡單化的例子。在過去10年,甲股票一般比乙股票貴40%,如果有一段時間,

甲股票突然比乙股票貴了70%,這時候就會有對沖基金拋空甲股票,買入乙股票

,等待這種巨大的差距恢復到原來的40%。但是,問題在於,世界上的例外太多

了。這種差距不僅有可能得不到恢復,還有可能加大。在2008年前的幾十年裡,

不同類別的資產,如黃金,其他礦產品,和股票的價格似乎不相干。所以,以哈

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基金會為代表的投資者們在最近十年里基本上把他們的風險

分散策略建立在這些資產的價格相對獨立的前提之下。當然,這種獨立性也包括

各種資產在地域上的分散化。但是,2008年全球銀行危機爆發時,所有這些相對

的獨立性以及原有的資產價格比例關係全部破裂了,使大量的資產管理公司蒙受

了巨大的損失,或者被迫關門。有人可能辯解,“可是2008年的大危機是百年不遇

的,只有在這種時候,那些規律才被打破”。真的嗎?在本人不算長的投資銀行

涯裡(16年),我就經歷過了1997年的亞洲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

2008年全球性的危機,以及若干比較小型的動盪。資本市場上的多數規律或相

關關係都會被這些動盪所衝破。最後留下來的只有一條規律:“世事不確定,不可

測”。如果你一定要做預測,明智的辦法是,不做短期預測,只做中長期預測,

只做中長期內方向性的模糊預測。我們經常看到評論員們急於頻繁地發布他們

的預測,而且是短期內(幾個月內)各種資產價格(股價,樓價,銅價或匯率) 的預測。

當然,做這樣的預測,出錯誤是必然的,不出錯誤是偶然的。市場上有深諳其

道​​的人們常常講此笑話,“你可以預測時間,你也可以預測價格,但千萬不要同時

預測兩者”。買窩輪或者權證就是做短期預測的實際表現,因為窩輪一般只有幾

個月的期限,過了期限它們就變得一文不值。預測股票在一兩年內的目標價格

當然也屬於高危行為。只做中長期預測(而在短期內,比如一兩年內,完全把自己

當傻瓜),這也需要你有抗風險的能力,不能靠借貸來購買股票,或者把負債率

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對基本面的分析已經十分不容易,而即使你把它弄明白

了,它也可以被各種因素拖後或者抵消。這就使投資預測變成了雙倍的困難。

很多人自吹自擂,“去年我成功地預見了這或那,而忘記了一個大實話:一個完

全停止了的鐘每天也會有兩次的正確”。大量的所謂專家都是碰運氣,把什麼事

情蒙對了一兩次而榮陞專家的。我在1998年以後,也因為在股市上蒙對了一兩

回,而連續5年被國際基金經理們評為最佳中國分析員,而且人們很慷慨,完全

忘記我屢屢出錯的時候。要獲得專家頭銜真容易。未來數年, 我們將迎來資產價

格的大牛市在此,筆者斗膽做個長期預測:未來數年我們將迎來資產價格的大牛市!

雖然我明白做預測是很危險的,但我還是忍不住做一個長期的,方向性的,模糊

的預測。我認為,未來幾年或者十年我們有可能經歷世界上少見的資產價格大牛

市。

我的理論基本上可以分為這樣幾個內容: 

(1) 全球長期的經濟增長率在放慢,資產回報率在下降,投資機會在減少;

(2) 廠商承擔得起和願意支付的利率已經永久性地下降了; 

(3) 在銀行費用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存款利率也已經永久性地下降了; 

(4) 各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負債也決定了中央銀行必須(和必然)盡量保持

低利率,以便減少政府還本付息的壓力; 

(5) 中長期的低利率必然導致資產價格的上漲。市場會迫使我們改變我們長期以

來所習慣的市盈率(租金回報率,等等); 

(6) 香港的資產價格有可能長期跑贏國內的資產價格,因為兩地有利率環境

(和通貨膨脹率)的巨大差異。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專家拆解 大僭建疑團

Q1.究竟怎樣才算「僭建」?
根據《建築物條例》,任何建築物,無論內外加建或改建,均須向屋宇署入則申請,否則一概作違例論。故此,所有未獲屋宇署批核而作出的改動均屬僭建。不過,現行法例亦容許部分小型工程可豁免入則,如拆除非主力牆(指定呎吋)或改動出入口(指定呎吋)等,因這類工程造成的間隔與圖則不符,則不屬僭建。
向屋宇署入則申請加建或改建,一般要過以下五關才會獲批:
1.不影響樓宇本身結構;
2.改動後的面積不超過地契所容許的發展面積;
3.不影響走火通道,符合消防條例;
4.不影響電路及排水標準;
5.不影響採光、通風及衛生標準。
────────────────────
Q2.屋宇署如何巡查僭建物?
屋宇署會聘請顧問公司定期逐區巡查。顧問會於高空拍攝,對比衛星圖、舊照片及圖則,以Photo Hunt形式找出天台及外牆僭建物,署方又會派出督察巡查興建及裝修中的樓宇,綜合圖則及環境證據辨別工程有否涉及僭建。如有,署方將發信通知業主清拆僭建。至於沒有外露的室內僭建,則比較難查。
礙於法例所限,督察不得擅自進入民居阻止僭建工程,有業主覷準此漏洞,對清拆令採「拖」字訣,但專家認為這行為極之不智,事關僭建已曝光,署方必會「咬住唔放」一直跟進,所以遲早都要清拆。其次是在建築期內清拆僭建,費用一定較完工後再動工清拆便宜。
────────────────────
Q3.有哪些樓宇建構物,單憑「肉眼」就知道「九成九」屬僭建物?
基本上,在天台加建任何建築物都是違法,所以天台屋多屬於僭建物。根據Q1的「改建過五關」,天台屬室外用途,若圍封成室內面積已涉及更改用途。其次,天台一般沒有入則,若天台加建範圍超出地契所容許,亦屬違法。根據屋宇署指引,天台只可放置高度不可超過1.5米的大型貯物組合(如有護牆,則不可超過護牆高度,較低者為準),還要注意不可阻塞走火通道、不可影響樓宇結構兼排水系統。常見的活動玻璃屋、成人可進入的貯物櫃及鑲地式簷篷等都屬違例。環境局副局長潘潔月前被揭發其位於大埔汀角路的村屋寓所懷疑建有數項僭建,包括天台玻璃屋,以及於二及三樓圍封露台改建成房間,事發後潘已安排工程人員進行清拆。
至於圍封大廈露台是否僭建,則主要取決於露台是否入則範圍。如是,則露台本身為室內用途,圍封改建並無違反土地用途,加建範圍亦不會超出地契所容許。若果改建不違反消防條例,對電路、排水等沒影響便算合法。至於特首曾蔭權(新聞 - 網站 - 圖片)位於港島麥當奴道64號的物業,亦被發現以大型玻璃嵌板圍封露台。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新聞 - 網站 - 圖片)其後謂玻璃嵌板既不通風亦不能採光,涉及結構問題,會有關部門跟進,而特首已安排清拆還原工程。
────────────────────
Q4.如何查出家中是否存在僭建物?
每幢物業由落成至今,期間曾向屋宇署申請並獲批的改動,都會存檔該署資料庫,市民可於該處取得最新圖則,若對照後發現屋內外間隔與圖則不同,則該單位有可能涉及僭建。
市民可於屋宇署網頁填妥「向建築事務監督申請查閱指明文件或指明文件記錄」申請表寄回,約3至4個工作天後將收到通知,屆時可前往該署查看圖則。查看費用為36元,而影印圖則每張收費24元。
────────────────────
Q5.買樓落訂前如何認清單位沒有僭建物?
首先應向地產經紀查詢,根據《地產代理條例》及業內守則,經紀有必要查明並將單位現況如實告訴買家。若想自行確定,則可向屋宇署申請單位結構圖則對照。按專家意見,大改動如加建天台屋、地牢或改動廁所等,均一目了然,但若果擔心改動不明顯或圖則太複雜,可聘請認可人士代勞,費用由數百至千多元不等。
────────────────────
Q6.僭建樓不能做按揭?
坊間一直傳聞,物業有僭建,銀行便會拒絕批出按揭。一般來說,物業若果已收到清拆令,俗稱已被「釘契」,銀行一般不會批出按揭。在此情況下,物業理論上仍可買賣,惟買家須一筆過付款,而且須承擔「釘契」背後的一切風險。不過,若果單位有僭建但未收到清拆令,銀行仍會按正常程序估價及審批申請。但在這段非常時期,有銀行在審批村屋按揭前,會作實地視察,或須業主清拆僭建後才批出貸款,故買家在申請前記緊查詢清楚。
另有傳天台有僭建,整幢大廈都不能買賣。這關鍵其實在於天台到底是私人地還是公家地。若果天台連頂層出售,那責任便應落在頂樓業主身上,不會影響其他單位的買賣。但若果公契將天台歸納為電梯大堂、大廈外牆及簷蓬等公家擁有,則有可能影響整幢大廈的買賣。
────────────────────
Q7.家中有僭建應怎辦?如想加建或改建可怎樣辦?
應先確定僭建位置,如問題較複雜,建議找認可人士鑑別。若僭建屬小型,即如晾衣架及冷氣機支架等,可於屋宇署註冊小型工程承辦商名冊中尋找合資格人士進行清拆工程,不須入則,工程最快一天內完成。如僭建物較大,則須聘請顧問工程公司代表業主與屋宇署溝通,先商討清拆期限,再計設清拆計劃書,獲批後署方會發出「開工紙」,顧問可進行招標及開展工程。預計入則審批最快一個月,施工期約半個月至3個月不等。
加建或改建現存物業,步驟與上述相同。但按專家的意見,通常村屋或舊式大廈獲批加建的機會較高,近二、三十年落成的大廈可以說是「打定輸數」。原因是新式大廈通常會用盡發展面積,再加建就會超出法例所限。即使大廈仍有發展空間,假設大廈有50個業權,剩下1,000平方呎,業主有權使用的空間實際上只得20平方呎(1,000呎除以50個業權),而最高難度是要另外49個業權都一致贊成,業主才可動用那20平方呎的空間。所以權利雖在,但行使甚困難。
「改建」雖不涉及增加建築面積,但仍要顧及結構安全、防火及排水供電系統、採光通風及衛生等規條,經驗人士稱這亦絕非易事。
────────────────────
Q8.樓契會否訂明物業的建築面積?又會否訂明物業有僭建物?
一般樓契有訂明物業容許發展面積、實際建築面積及相關使用條款。以容許發展面積減去實際建築面積,可找出物業是否已用盡可容許面積,是否有擴建空間。若果現時單位面積較樓契內實際建築面積還要大,即代表屋中一定有部分是僭建的。
樓契、公契等一般不會列明單位中有否僭建,除非單位已被釘契,該清拆令便會與樓契「釘」在一起,「釘契」一詞亦是由此而來。同一道理,若果單位及後完成了清拆,完工紙亦會一併釘在樓契內,以證其「清白」。
────────────────────
Q9.如何辨別合資格認可人士?
認可人士包括建築師、工程師、測量師、結構工程師及岩土工程師(涉及斜坡)等,不同類別的專業人士,都可於屋宇署的認可人士名冊中找到。此外,該網亦有提供註冊承建商、專門承建商及小型工程承建商的名冊。
有專家教路,認可人士收費一般較昂貴,所以若果清拆工程規模不大,可找專門負責拆卸工程的承建商代勞。若清拆涉及重新畫則、招標及監工等,則最好找較有規模及經驗的人士或公司幫忙。
────────────────────
Q10.拖延清拆有甚麼後果?
屋宇署去年共發出了2.2萬張僭建清拆令,其中有近九成個案至今仍未清拆。該署已累積約5.7萬宗未處理個案,其中近130宗更拖延超過10年。業主接獲屋宇署的清拆令後,若不依令拆去僭建物,屬刑事罪行,最高可判入獄一年和罰款20萬元,若違法情況持續,會被加判每日罰款2萬元。
另外,屋宇署會指示政府承建商代為清拆,並於其後向業主追討工程費連監工費。署方亦會將清拆令存檔土地註冊處(新聞 - 網站 - 圖片),並通知相關按揭財務機構,此安排或會影響日後物業買賣及個人信貸紀錄。

從父輩那裡學到的投資經驗

《華爾街日報》--在我高中時到我們當地的肯德基打工之後,我的外祖父決定告訴我股市的秘密,他給了我兩股肯德基母公司休伯萊恩(Heublein)的股票。
儘管我對這家公司在伏特加、龍舌蘭酒和各種甜酒方面的業務比對它的淨收入感興趣得多,但我對股票所有權有了不錯的初體驗——最後我以很豐厚的利潤賣掉了這隻股票。

值得強調的是,父母和祖父母對我們對於儲蓄和投資的態度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並能留下了終身的記憶。儘管每代人成長時的投資觀都不同,但有時花點時間仔細思考我們的父輩如何投資——或選擇不投資——是很有益處的。
在研究這種關係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的李耿(音)發現,父母和成年子女會強烈影響彼此的投資行為,即使他們不再住在一起。他發現,如果父母開始投資股票,他們的成年子女未來五年中購買股票的可能性將增加大約30%。
這種影響是雙向的:如果成年子女買股票,父母嘗試買股票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形成這種影響並非難事。喬伊絲塞里多(Joyce Serido)教授調查了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2,000名學生,發現凡是自己管錢的學生,他們的父母都很可能會有與他們談論理財問題,並極有可能會做出英明的理財決策。
我的家庭教育大多來自耳濡目染的個人經歷。我的外祖父出生於1906年,他清楚地記得那些借錢買股票的同事在20世紀30年代初股市持續暴跌時,由於交不起追補按金而傾家蕩產的經歷。這種經歷讓他終生都對股票感到不安。他有一些股票,但他持有的債券比股票要多得多。
相比之下,我那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父親則是一個秉持買入持有策略的藍籌股投資者,他對美國經濟的復蘇能力深信不疑。即使在2009年市場處於谷底時,他也堅持持有股票——隨著市場的反彈,他的投資組合也確實重新獲利了。
我們家的投資並不總是成功的。當我們這些孩子剛長大,開始問許多問題時,外祖父決定把這些知識一股腦兒教給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投了一點積蓄,組成一個基金,他將之命名為「爸爸爆炸基金」,這是我們的投資初體驗。
他創建了一個小型投資組合,裏面包括本地區的普通股、優先股和公司債券,還有模有樣地發布了季報。事實證明,該基金的業績恰如其名——但是其負面的含義。一家能源公司最終破產,這搞砸了我們的業績,並鞏固了他對債券的偏好。
儘管我祖父那輩人偏好債券,我父親那代人偏好股票,但我這代人由於對基準的痴迷,大多已經拋棄了個股和債券,轉而投資共同基金和交易所買賣基金。今天的年輕人可能會發現,他們的投資態度受到了房市崩潰和長期經濟蕭條以及學生債務負擔的影響。
儘管存在這些差異,但仍有許多讓家庭成員的投資經驗和價值觀代代相傳的方法。
親身施教。我的祖父教我投資市政債券,這使我即使在最近的市場動盪中也有能力支付孩子的大學學費。我父親教我投資共同基金,儘管他自己很少投資這類基金,而是更願意選擇他自己看中的股票。
我們可能無法從今天的經濟和投資不確定性中找到答案。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幫剛成年的孩子整理資訊,評判他們的選擇,這可能會很有益處。
不斷灌輸基本道理。我父親和外祖父做出的最好的投資決策正是那些最簡單的、幾乎不用了解有關華爾街知識的決策。他們虔誠地堅持儲蓄。他們在生活上量入為出,即使在早年沒有太多錢時也是這樣。他們盡可能不借錢,即使借了也盡快歸還。這些基本道理仍然適用於今天每個人。
堅持做有遠見的投資。不管你選擇何種投資策略,是買入股票、債券還是共同基金,要清楚一點,這不是不同投資之間市場收益率的競爭,也不是和鄰居比賽。這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提供財務保障。
這就是我父親和外祖父想要的——不論生活向他們擲出怎樣的曲線球,都能有一筆足以讓他們維持舒適生活、能夠做到慷慨給與而不必擔心短缺的儲蓄。
我的外祖父一直過著積極、獨立的生活,直到他2002年去世,當時距他的96歲生日只有幾天時間。他是少見的持極端保守投資策略的人,這正是投資顧問警告我們不要做的那種人。
我父親希望晚年能在打高爾夫和旅遊中度過,但最終卻是在與多發性硬化症的長期鬥爭中度過。不過他的儲蓄足以讓他在家中舒適度日,而且仍然可以每天去辦公室,直到他兩個月前去世。
他們跑贏市場了嗎?恐怕也算不上。對我來說,他們留下了一份更寶貴的遺產:好好投資,好好生活。
撰稿:華爾街日報Karen Blumenthal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王震宇:買樓跟着基建走



【明報專訊】有「樓市大好友」之稱的瑞銀房地產研究部前主管王震宇,經常在接受訪問時預測樓市,或者批評港府的房屋政策。今次,我們請他分享一下買樓心得。他說買樓必要考慮四大因素﹕淨租金收益率、經濟前景、基建及供應(詳見附圖)。談到買樓的心水地區,他說應該沿着基建走,香港的西面會比東面佳。
「目前房地產佔我總資產八成以上。」過去12年王震宇因為任職投行的地產研究部,買股票要申報,所以集中投資物業。他過往的投資成績不俗,據土地註冊處及公司註冊處的資料,王震宇名下的物業單位包括位於葵涌華景山莊、奧運站維港灣、尖沙嘴港景峯及九龍站擎天半島,分別於1999年、2002年、2002年及2007年購入(見表),現時帳面總回報肯定不菲。
Eric(王震宇洋名)說,買樓有兩大好處﹕「一是流動性低,逼你不要心思思炒出炒入。二是周期長,逼你要睇住整個周期的發展,在市底買,周期頂沽。」
英美中國內地 樓市不及港
他自小到英國讀書及工作,至1998年回港,到瑞銀任分析員。但當時他未在港買樓,反而在倫敦及悉尼買,直至2006、2007年,他發現倫敦及悉尼的淨收益率(即租金回報減去按息)愈來愈差,甚至變成負數,就開始沽出。
買香港樓,則是2001年前後的事。「當時淨收益率有4、5厘,很難會輸的。」但他買了之後,還要捱過政府出售大量居屋,最後還有SARS一擊,樓市才見底。王在2003年跟他的師父林奮強一同撰寫報告,預言樓價兩年看升六成,結果相當準確(見右圖)。過去10年,他唯一一次較明顯的錯誤,是2008年初仍然看好樓市,直至08年底海嘯之後才轉軚看淡。
租金回報勝按息 樓價有支持
王震宇買樓基於4大原則,其中他經常掛在口邊的是淨租金回報率,只要買樓收租,收益率能高過按揭息率,樓價便有支持。「但同時都要考慮經濟前景,因為若果租金走勢是跌,收益率便要重新再計。」
現時的局面,Eric認為歐美經濟未來很難大幅增長,現在說去英國或美國執平貨,未免言之尚早。「英美樓市還要再跌多一下,若果兩國政府再印銀紙托市,香港這邊樓市一定跑得快過英美,為何我現在要過去買?」
內地的樓市亦不是Eric的選擇。「全國大城市租金收益率不高於2厘,與2004至05年普遍8至9厘相距甚遠。」所以他仍未有意沽出港樓套現。
看好港九新界西面地鐵沿線
至於買樓選擇那一區好呢?「奧運站的租金回報看來比九龍站好,而且整個西九除了瓏璽之外,只有信和有一個盤及柯士甸站上蓋,供應開始減少。港島西亦會有地鐵線支持,整條西鐵及東涌線沿線都可以考慮。」Eric在運用基建及供應去分析。將軍澳因為供應多,回報不會高。「總之東面我不太喜歡,包括港島東在內。」他說政府公布了十大基建,買家可沿這方向考慮。特首提出的十大基建工程,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啟德發展計劃、沙中線、南港島線及新郵輪碼頭等。
短線而言,這位「大好友」認為樓市會有調整。「中原指數升到100點,早就知道政府必定會出招,而且100點肯定是阻力。但我相信,明年底中原指數仍會升上120點。」2013年又如何?他說太長遠,不去估了。
租金續升 抵消加息影響
Eric的方程式很簡單,目前香港樓市整體租金回報率3.5厘,按息只有1厘多,兩者相減後仍有很大的安全系數。若果假設租金每年升一成,兩年後的租金回報會有4.2厘,「這樣的升幅足以抵消聯儲局加息2至3次。」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曹仁超:智慧不開 金錢不來

02-07-2011    信報
又到報慶,今年系離開《信報》後,以首席顧問身份繼續服務《信報》! 在此祝《信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業務多元化。
2011年上半年睇港股是較偏淡,認為恆指在25000點到22000點之間上落(最大支持位在19000點),投資策略以個別發展為主。 買強勢股(即P出現強勢者),賣出弱勢股。 揀股一向非散戶強項,相信75%小投資者在上半年都略有虧損。 技術上睇只要恆指仍高出19000點,港股仍處於牛市二期。 這個牛市二期以喇叭型走勢出現,即恆生指數不斷有短期新高及新低出現。 在牛市二期移動平均數出錯率甚高,參考作用不大。
投資秘籍十式
今時今日投資成功之道包括:
一、先做好功課,未研究清楚前最好不投資。
二、先組織好你的投資策略,例如恆指P/E在12倍時,你不妨投入較多資金,高出16倍又不妨減持。
三、不要衝動。
四、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小小損失可以接受,大損失必須逃避。
五、DIY(自己的投資由自己作主,不要盲從附和別人),力不到不為財。
六、資產分配,例如多少資金用作投資房地產、多少投資外幣及黃金、多少投資股票、多少保持現金,並不時作檢討。
七、在跌市時要有耐性。 每次危機之後往往是大繁榮,例如Templeton這位偉大投資家在1939年以1萬美元開始,那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日子。 1990年Tim Benness, Lee寫成HTML(hyperteat market language)成為後期萬維網的基礎技術,引發科網股革命,今天人人都用「WWW」。 1990年是兩伊戰爭爆發日子,美國經濟出現軟著陸。 1996年Steve Jobs重返蘋果公司,後來利用HTML 5技術設計出iPhone 4,那年是科網股泡沫爆破。
八、在牛市二期,移動平均數升穿或跌穿阻力位不代表什麼,例如2010年6月死亡交叉出現後港股卻大升,這次又如何?
九、1967年我老曹剛離開學校那年,香港前景大部分人皆睇淡,今天回望香港經濟繁榮號快車原來在那年開出。
十、危機只會令沒有做好準備的人虧損,為做好準備的人帶來機會,例如1974年、1982年、1987年、1998年、2003年、2008年、及今年下半年。 只要做好準備,危機並沒有什麼可怕。
1970年代對全球經濟最大威脅系滯脹。 即經濟停滯不前,但物價卻狂升。 隨著1980年代經濟環球化、GDP增長率加快上升、CPI升幅下降,帶來20年繁榮期。 到了2000年,食物及能源價格又再上升,加上股市及樓價大上大落,令中產階級成為最大受害者。 1980年最富有1%家庭佔全港總收入9%、今天已佔全港總收入25%。
內地推改革開放政策,香港最先受害系本港低收入家庭(因製造業內移),中產在1980年代每年平均仍獲加薪10%直到1997年。 樓價經過1997年至2003年回落後,今年重返1997年水平(豪宅已超過;反之天水圍樓價仍差30%),出現「V」型走勢(回落6年、上升8年)。 恆生指數自1997年至今,先後出現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2008年金融海嘯及2011年中小企小股災,未來又會系點? 相信下半年仍是上落市,揀股不炒市。
2001年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對原材料及能源入口需求急升,推動全球原材價及能源價格上升;反之2000年起美國隨日本之後進入失落世代。 但美國政府較日本政府聰明,透過發債及量化寬鬆政策維持表面繁榮,直到2007年在去槓桿化壓力下,美國經濟繁榮才失色。 2010年起歐洲的主權債券問題出現,至今仍沒完沒了。
中國政府早已明白不能長期依賴出口帶動經濟高增長,因此在2008年底提出經濟轉型,2009年起中國GDP又恢復高增長。 中國的GDP高增長期到底可維持多久,會否一如東南亞同南美洲國家在1990年代的經歷,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目前仍不知道。 最近內地民企股價大跌,到底是另一買便宜貨機會,還是代表中國已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1967年我老曹剛出社會做事那年,如果有人告訴你:2010年後的世界是很多人皆可坐飛機遊埠;整個衣櫃大的計算機可隨身攜帶而且售價很便宜;打長途電話不用到大東電報局,而是用比一包香煙還細的手機,不但可打長途電話,還可以攝影、上網、甚至睇電視;今天65元一呎的住宅樓到時賣12000元;金價由35美元一盎斯升至1574多美元;恆生指數由64點上升到32000點……你信不信?
2011年一個更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和網絡世界已形成,新興經濟體迅速冒起,反之1970年代的經濟三頭馬車(美國、日本同歐洲)目前各有各的困難。 2010年新興經濟體GDP平均增幅仍達6%,反之美國、日本同歐洲GDP平均升幅只有1.8%。 推動經濟增長的力量,自2000年起已由OECD移向BRICS,世界經濟進入再平衡期。 新興國家的企業目前在規模上已媲美OECD的企業,未來的比拚將更激烈。
2011年起新興國家過去的優勢(低成本和出口驅動)已近尾聲,在自主創新能力和人才競爭上,能否較OECD企業優勝? 2009年止中國海外投資超過700億美元,相信到今年已超過1000億美元,未來中國向外投資大方向仍不會改變,但OECD跨國企業仍佔據全球化經濟體系內的高利潤點,他們在研發能力、技術創新、人才、品牌及營銷方面仍佔有利地位。 中國2009年起開始提昇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地位,這段優化期並不易走,例如聯想(992)曾希望透過收購IBM個人計算機業務去提升「聯想」品牌國際地位,但並不成功。 這場中國企業提昇在全球產業鏈上地位戰爭剛開始。
根據日本埃森哲博士研究,過去20年全球150宗超過5億美元大型收購中,只有17%為收購者帶來明顯回報,其餘皆不成功。 企業由最初原始階段進入出口導向,到自身品牌建立,然後全球化,主要是透過研發及技術創新,而非收購外國品牌。 成功的企業包括:①良好人才;②組織架構;③流程及技術創新;④領先能力,即領導潮流而非跟著別人尾巴走。 例如1980年代新力發明Walkman,近年蘋果的iPhone 4都起領導潮流的作用。 中國如何由價值鏈低端走向價值鏈高端? 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走向高端裝備產業,令中國產品在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上升。
內地民企成功三部曲:A.為其他品牌​​做代工。 透過為別人做代工去建立自己生產團隊;B.逐步發展本身品牌,取代為別人代工的業務,令毛利率提升;C.發展自己的研發、設計、管理同測檢,透過推陳出新建立自己品牌的市場地位。 此亦是過去日本及南韓企業成功之路,但艱辛難行。 最後哪些民企成功,哪些民企失敗?
2020年中國高鐵系統建成後,中國經濟將進一步一體化,再不是目前的板塊經濟(例如珠江三角洲板塊、長江三角洲板塊、環渤海板塊等),令資源、人才重新組合。 類似1970年美國建成超級公路網絡後,電影業集中在荷里活、飛機生產業集中在西雅圖、IT行業集中在加州矽谷,金融業則以紐約、芝加哥為主,大大減少內耗(今天珠江三角洲不少企業產品或服務,同長江三角洲企業產品及服務相同,互相競爭,形成大量內耗),應可大大提升中國經濟的整體效益。 從這點看,中國仍可保持10年或以上GDP高增長。
過去投資是金錢先行,例如公用事業、工廠、房地產等都需大量資金投入。 今天投資最重要是創意,例如中原地產成立初期原始資本只需1萬元,阿里巴巴(1688)亦以50萬人民幣開始;反之需大量資本的企業如通用汽車等在過去二十年是開倒車。 今天一隻股份是否便宜不再是看市價是否低於NAV,而在於是否擁有純利增長潛力。 2009年起中國由依賴第二產業(製造業)進入依賴第三產業(金融、服務及虛擬產業),需要的是企業營運者的智慧,而不再是資金。
長遠發展轉型升級
過去香港轉型成功有賴中國自1978年起的改革開放政策,美國則有賴1980年起經濟環球化,全球產業鏈進行再分工,令美國的智能型產業有更大發展空間,例如電子商務、物流服務、研發設計、管理同測檢等,均可以透過向新興工業國提供服務(例如蘋果與富士康的合作)而獲利。
現代企業提供的「增值部分」可以佔產品售價60%(即產品售價中,60%由提供增值服務的公司佔去);反之生產商只佔產品售價40%(扣除原材料、工資、運送等成本後,生產商利潤十分有限)。 現代服務企業獲利豐厚,反之生產商利潤微薄,此乃OECD國家人均收入五倍甚至十倍於新興工業國人民的理由。
中國能否由過去依賴第二產業進入依賴第三產業為主,令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決定中國經濟的未來。 上一次世界出現大改變是1978年鄧小平掌權、1979年戴卓爾夫人上台、1980年列根總統上台。 三個人改變了全世界,將經濟推向環球化。 未來又如何?
總結過去40多年個人投資經驗,發現兩大真理:甲、持有純利不斷上升的企業股份,是最保本及增值的方法。 乙、股票市場上升的日子佔四分三、下跌日子佔四分一。
只要避過大跌市,投資股票仍然較易獲利。
避過大跌市的方法好簡單,每次股價跌幅大於15%便要小心,一旦跌幅超過20%便止損;只有股價出現一浪高於一浪時才買入,即追高殺跌。 相信下半年起,炒賣資源股時代結束,轉向投資那些能為自己「品牌」增值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