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2011 信報
又到報慶,今年系離開《信報》後,以首席顧問身份繼續服務《信報》! 在此祝《信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業務多元化。
2011年上半年睇港股是較偏淡,認為恆指在25000點到22000點之間上落(最大支持位在19000點),投資策略以個別發展為主。 買強勢股(即P出現強勢者),賣出弱勢股。 揀股一向非散戶強項,相信75%小投資者在上半年都略有虧損。 技術上睇只要恆指仍高出19000點,港股仍處於牛市二期。 這個牛市二期以喇叭型走勢出現,即恆生指數不斷有短期新高及新低出現。 在牛市二期移動平均數出錯率甚高,參考作用不大。
投資秘籍十式
今時今日投資成功之道包括:
一、先做好功課,未研究清楚前最好不投資。
二、先組織好你的投資策略,例如恆指P/E在12倍時,你不妨投入較多資金,高出16倍又不妨減持。三、不要衝動。
四、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小小損失可以接受,大損失必須逃避。
五、DIY(自己的投資由自己作主,不要盲從附和別人),力不到不為財。
六、資產分配,例如多少資金用作投資房地產、多少投資外幣及黃金、多少投資股票、多少保持現金,並不時作檢討。
七、在跌市時要有耐性。 每次危機之後往往是大繁榮,例如Templeton這位偉大投資家在1939年以1萬美元開始,那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日子。 1990年Tim Benness, Lee寫成HTML(hyperteat market language)成為後期萬維網的基礎技術,引發科網股革命,今天人人都用「WWW」。 1990年是兩伊戰爭爆發日子,美國經濟出現軟著陸。 1996年Steve Jobs重返蘋果公司,後來利用HTML 5技術設計出iPhone 4,那年是科網股泡沫爆破。
八、在牛市二期,移動平均數升穿或跌穿阻力位不代表什麼,例如2010年6月死亡交叉出現後港股卻大升,這次又如何?
九、1967年我老曹剛離開學校那年,香港前景大部分人皆睇淡,今天回望香港經濟繁榮號快車原來在那年開出。
十、危機只會令沒有做好準備的人虧損,為做好準備的人帶來機會,例如1974年、1982年、1987年、1998年、2003年、2008年、及今年下半年。 只要做好準備,危機並沒有什麼可怕。
1970年代對全球經濟最大威脅系滯脹。 即經濟停滯不前,但物價卻狂升。 隨著1980年代經濟環球化、GDP增長率加快上升、CPI升幅下降,帶來20年繁榮期。 到了2000年,食物及能源價格又再上升,加上股市及樓價大上大落,令中產階級成為最大受害者。 1980年最富有1%家庭佔全港總收入9%、今天已佔全港總收入25%。
內地推改革開放政策,香港最先受害系本港低收入家庭(因製造業內移),中產在1980年代每年平均仍獲加薪10%直到1997年。 樓價經過1997年至2003年回落後,今年重返1997年水平(豪宅已超過;反之天水圍樓價仍差30%),出現「V」型走勢(回落6年、上升8年)。 恆生指數自1997年至今,先後出現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2008年金融海嘯及2011年中小企小股災,未來又會系點? 相信下半年仍是上落市,揀股不炒市。
2001年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對原材料及能源入口需求急升,推動全球原材價及能源價格上升;反之2000年起美國隨日本之後進入失落世代。 但美國政府較日本政府聰明,透過發債及量化寬鬆政策維持表面繁榮,直到2007年在去槓桿化壓力下,美國經濟繁榮才失色。 2010年起歐洲的主權債券問題出現,至今仍沒完沒了。
中國政府早已明白不能長期依賴出口帶動經濟高增長,因此在2008年底提出經濟轉型,2009年起中國GDP又恢復高增長。 中國的GDP高增長期到底可維持多久,會否一如東南亞同南美洲國家在1990年代的經歷,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目前仍不知道。 最近內地民企股價大跌,到底是另一買便宜貨機會,還是代表中國已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1967年我老曹剛出社會做事那年,如果有人告訴你:2010年後的世界是很多人皆可坐飛機遊埠;整個衣櫃大的計算機可隨身攜帶而且售價很便宜;打長途電話不用到大東電報局,而是用比一包香煙還細的手機,不但可打長途電話,還可以攝影、上網、甚至睇電視;今天65元一呎的住宅樓到時賣12000元;金價由35美元一盎斯升至1574多美元;恆生指數由64點上升到32000點……你信不信?
2011年一個更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和網絡世界已形成,新興經濟體迅速冒起,反之1970年代的經濟三頭馬車(美國、日本同歐洲)目前各有各的困難。 2010年新興經濟體GDP平均增幅仍達6%,反之美國、日本同歐洲GDP平均升幅只有1.8%。 推動經濟增長的力量,自2000年起已由OECD移向BRICS,世界經濟進入再平衡期。 新興國家的企業目前在規模上已媲美OECD的企業,未來的比拚將更激烈。
2011年起新興國家過去的優勢(低成本和出口驅動)已近尾聲,在自主創新能力和人才競爭上,能否較OECD企業優勝? 2009年止中國海外投資超過700億美元,相信到今年已超過1000億美元,未來中國向外投資大方向仍不會改變,但OECD跨國企業仍佔據全球化經濟體系內的高利潤點,他們在研發能力、技術創新、人才、品牌及營銷方面仍佔有利地位。 中國2009年起開始提昇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地位,這段優化期並不易走,例如聯想(992)曾希望透過收購IBM個人計算機業務去提升「聯想」品牌國際地位,但並不成功。 這場中國企業提昇在全球產業鏈上地位戰爭剛開始。
根據日本埃森哲博士研究,過去20年全球150宗超過5億美元大型收購中,只有17%為收購者帶來明顯回報,其餘皆不成功。 企業由最初原始階段進入出口導向,到自身品牌建立,然後全球化,主要是透過研發及技術創新,而非收購外國品牌。 成功的企業包括:①良好人才;②組織架構;③流程及技術創新;④領先能力,即領導潮流而非跟著別人尾巴走。 例如1980年代新力發明Walkman,近年蘋果的iPhone 4都起領導潮流的作用。 中國如何由價值鏈低端走向價值鏈高端? 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走向高端裝備產業,令中國產品在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上升。
內地民企成功三部曲:A.為其他品牌做代工。 透過為別人做代工去建立自己生產團隊;B.逐步發展本身品牌,取代為別人代工的業務,令毛利率提升;C.發展自己的研發、設計、管理同測檢,透過推陳出新建立自己品牌的市場地位。 此亦是過去日本及南韓企業成功之路,但艱辛難行。 最後哪些民企成功,哪些民企失敗?
2020年中國高鐵系統建成後,中國經濟將進一步一體化,再不是目前的板塊經濟(例如珠江三角洲板塊、長江三角洲板塊、環渤海板塊等),令資源、人才重新組合。 類似1970年美國建成超級公路網絡後,電影業集中在荷里活、飛機生產業集中在西雅圖、IT行業集中在加州矽谷,金融業則以紐約、芝加哥為主,大大減少內耗(今天珠江三角洲不少企業產品或服務,同長江三角洲企業產品及服務相同,互相競爭,形成大量內耗),應可大大提升中國經濟的整體效益。 從這點看,中國仍可保持10年或以上GDP高增長。
過去投資是金錢先行,例如公用事業、工廠、房地產等都需大量資金投入。 今天投資最重要是創意,例如中原地產成立初期原始資本只需1萬元,阿里巴巴(1688)亦以50萬人民幣開始;反之需大量資本的企業如通用汽車等在過去二十年是開倒車。 今天一隻股份是否便宜不再是看市價是否低於NAV,而在於是否擁有純利增長潛力。 2009年起中國由依賴第二產業(製造業)進入依賴第三產業(金融、服務及虛擬產業),需要的是企業營運者的智慧,而不再是資金。
長遠發展轉型升級過去香港轉型成功有賴中國自1978年起的改革開放政策,美國則有賴1980年起經濟環球化,全球產業鏈進行再分工,令美國的智能型產業有更大發展空間,例如電子商務、物流服務、研發設計、管理同測檢等,均可以透過向新興工業國提供服務(例如蘋果與富士康的合作)而獲利。
現代企業提供的「增值部分」可以佔產品售價60%(即產品售價中,60%由提供增值服務的公司佔去);反之生產商只佔產品售價40%(扣除原材料、工資、運送等成本後,生產商利潤十分有限)。 現代服務企業獲利豐厚,反之生產商利潤微薄,此乃OECD國家人均收入五倍甚至十倍於新興工業國人民的理由。
中國能否由過去依賴第二產業進入依賴第三產業為主,令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決定中國經濟的未來。 上一次世界出現大改變是1978年鄧小平掌權、1979年戴卓爾夫人上台、1980年列根總統上台。 三個人改變了全世界,將經濟推向環球化。 未來又如何?
總結過去40多年個人投資經驗,發現兩大真理:甲、持有純利不斷上升的企業股份,是最保本及增值的方法。 乙、股票市場上升的日子佔四分三、下跌日子佔四分一。
總結過去40多年個人投資經驗,發現兩大真理:甲、持有純利不斷上升的企業股份,是最保本及增值的方法。 乙、股票市場上升的日子佔四分三、下跌日子佔四分一。
只要避過大跌市,投資股票仍然較易獲利。
避過大跌市的方法好簡單,每次股價跌幅大於15%便要小心,一旦跌幅超過20%便止損;只有股價出現一浪高於一浪時才買入,即追高殺跌。 相信下半年起,炒賣資源股時代結束,轉向投資那些能為自己「品牌」增值的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